logo
城市直达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山东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福建 | 江西 | 河北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云南 | 西藏 | 贵州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leftround leftround
 
  •  24小时订房热线:
       15505395288
  • QQ留言852660719
  • QQ留言 82070616
  •   852660719@qq.com
  •  加盟:15801038369
 
 
苍山订房:15505395288
  苍山文化
 
首页旅游资讯苍山文化
后圣荀子
荀子, 名况, 赵国人。时人相尊,称为荀卿, 又称孙卿。荀子出生于战国后期, 其先祖郇侯为公孙氏。晋武公三十八年( 公元前6 7 8年) , 晋武公吞并了郇邑,不准郇侯的子孙称公孙氏。于是, 郇侯的后裔就按黄帝以后的旧传统以“ 荀氏” 行世了。到春秋后期, 荀氏在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中失败, 部分成员就依附赵氏。赵、魏、韩三家分晋后,郇邑属魏地,荀氏家族部分成员迁到赵国。此时的荀氏虽不及春秋时期地位显赫, 但还是名门望族。少年时期的荀子,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跟贤师学习, 接受严格教育, 刻苦攻读“ 六艺” 等儒家经典, 并学有所成。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穷通》记载: “ 孙卿有秀才, 年十五始来游学。” 另据《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记: “ 荀卿, 赵人, 年五十始游学于齐。” 但这两种说法似乎都与荀子生年和经历不相符合。《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又说: “ 齐襄王时, 而荀卿最为老师。” 这就说明, 荀子在齐襄王时已在齐国稷下学宫相当有名气了。由此推断,荀子始游学于齐时间应在公元前284年后,这时荀子为三十岁上下。
战国时期, 从师游说和聚徒讲学成为一时风尚,一批谋臣策士纵横驰骋, 朝秦暮楚, 以逞其智能, 获取功名。荀子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立志远游以谋求出仕之路, 于是毅然决然地背井离乡慕名来到盛名天下的齐国稷下学宫游学。
从齐威王开始, 思想解放、国门开放的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置了一个没有国界的学术机构—— 稷下学宫, 专门供像孟子、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环渊等重量级的大家、学界泰斗到此讲学、辩论, 甚至在政治领域里也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 批评时政, 大胆地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形成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气氛; 在待遇上优宠有加, 并一律授予大夫爵位, 其目的就是招揽人才。到齐宣王时, 更是不惜花费大量资金, 扩建学宫规模, 建筑了高门大屋,同时更加宽容接纳天下学者, 鼓励百家争鸣,稷下学宫最盛时可达数万人之多。
齐闵王十七年( 公元前2 8 4 年) , 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先后攻下七十余城, 齐闵王逃到莒城, 又被楚将淖齿杀死, 齐国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于是稷下学宫的学士纷纷离散,荀子也投奔楚国最有权势的大家族之一黄歇( 后任楚相, 封为春申君)的门下,并做了黄歇的家臣。荀子选择黄歇,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当时“ 贵族养士” 成为社会风尚, 贵族以养士多少而显赫其权势, 士人以依附某个贵族而谋求出仕或游说。黄歇是楚国贵族, 顷襄王时任左徒, 史称“ 门下有食客三千” 。以黄歇为媒介, 可以直接跟国君顷襄王谋面。那时,贤者士人要想进入政界高层, 往往需要所依附者的引荐介绍, 国君要看被依附人的地位和影响,才决定是否召见。荀子在楚五六年, 虽然没有得到国君的召见,但通过黄歇的引荐,也逐渐扩大了其在楚国的影响。同时, 他有机会结识了一些达官贵人和一些知名的文人墨客, 考察了楚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风土人情等, 为日后在兰陵为政、治学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齐襄王六年( 公元前2 7 8 年) , 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 诱使燕惠王罢乐毅, 以骑劫为将。接着他借燕军麻痹之时, 用火牛阵向燕军发动猛攻,一举收复齐国七十多城的失地。随后, 田单亲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齐襄王复国后, 任田单为相, 希望恢复霸业, 重振齐国雄风。同时, 诏集亡散的学士, 重整稷下学宫,荀子应诏由楚返回到齐国。《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说: “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 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这就是说, 荀子不仅参加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 同时, 由于田骈等老一辈学者都已去世,接予、环渊等知名学者又不在齐国, 所以凭借他的学识和德才,成为稷下学宫“ 最为老师” 。齐襄王尚修列大夫之缺, 荀子被拜为卿大夫, 并且在以后的十多年中曾三次担任学宫“ 祭酒” ( 即首席大夫, 类似今天的大学校长)。这个时期, 是荀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也是荀子思想趋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齐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灾难和恢复失地的斗争,国力薄弱,百废待兴。荀子想在这里施展才华, 推行他的礼义治国, 改变齐国的现状。他曾经打算说服齐相田单, 治国不能只凭权力地位, 而要以德为政, 施行“ 胜人之道” , 争取统一天下。荀子说: “ 处胜人之势, 行胜人之道, 天下莫忿, 汤、武是也; 处胜人之势, 不以胜人之道, 厚于有天下之势, 索为匹夫不可得也, 桀、纣是也。然则得胜人之势者, 其不如胜人之道远矣。” 他还主动求见齐襄王, 陈述他隆礼尊贤、明分使群和法先王的政治主张。荀子认为: “ 故用国者, 义立而王, 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并说, 英明的君王急于求得治国的人才, 昏庸的君主急于夺取权势。急于求得人才, 那么他自然很安逸,国家却得到治理, 功绩巨大而名声美好, 上可以称王于天下, 下可以称霸于诸侯。不急于求得人才, 而急于夺取权势, 那么他自己受到劳累, 国家遭到混乱, 功业废弃,声名狼藉, 国家必然危险。所以君主在访求人才时是劳累的,使用人的时候就安闲了。还说, 用人得当, 则得天下, 用人失当, 则失天下。齐襄王非常尊重荀子, 称赞荀子说得好,但却说自己没有才智,做不到。因此, 荀子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齐襄王也的确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齐襄王十九年( 公元前2 6 5 年) , 齐襄王卒, 齐王建即位。君王后听政,齐国政局动荡不安, 君王已无暇顾及稷下学士。于是稷下学者为了寻求仕途或者生计,大都离开了齐国,荀子也应诸侯之聘到了秦国。秦国自商鞅变法始, 崇尚法治, 奖励农耕,设战功之赏, 国力逐渐强盛, 到秦昭王时, 已成为七国( 秦、楚、齐、燕、韩、赵、魏) 之首, 足以一统天下。当时纵横家张仪、蔡泽、范雎之辈, 得到秦国的重用,于是诈力之术兴,而仁义之道废。
荀子初到秦国, 会见了秦昭王和秦相应侯范雎, 陈述了自己的政见。范雎问他到了秦国看到了什么, 荀子回答说, 秦国边塞险固,地理形势有利, 山川秀美, 资源丰富,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一到秦国境内, 观察了社会风俗, 百姓朴实, 音乐不下流庸俗, 穿着服装不轻佻娇艳, 百姓对官员非常敬畏而且顺服。到了官府,看到百官严肃认真,恭敬从事, 廉洁勤政, 处理政事的效率高。所以,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四代之胜, 这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然的道理。但如用王者之功名来衡量,却又相差很远。他认为, 秦国虽然“ 威强乎汤、武, 广大乎舜、禹, 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 , 提出“ 力术止, 义术行” , 用“ 王道” 统一天下的主张, 建议秦国任用“ 儒者” 。当秦昭王向荀子提出“ 儒无益于人之国” 的疑问, 荀子回答“ 儒者法先王, 隆礼义” , 谨慎地做臣子, 并使他的国君尊贵。又说, 儒者在朝廷上当官, 就会使朝政完美, 在下当百姓就形成美好风俗。并说,儒者的政治能使“ 近者歌讴而乐之, 远者竭蹶而趋之, 无幽闲辟陋之国, 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 通达之属, 莫不从服, 夫是之谓人师” , “ 何谓无益于人国也” 。荀子的答复, 得到秦昭王的称赞, 但却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正如刘向《孙卿新书• 叙录》所论: “ 孙卿之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 昭王方喜战伐, 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 及秦相应侯, 皆不能用之也。”
齐王建登基后, 继任田单为相, 并且仿照齐襄王的做法, 重整稷下学宫, 他一面召集失散的学士、一面写信给荀子, 让荀子返齐,主持稷下学宫工作。荀子在秦得不到重用, 他还是对稷下学宫留恋不舍, 于是打点行装, 第三次来到齐国, 继任稷下学宫祭酒。这一年, 荀子已经五十一岁。
荀子一到齐国, 就受到齐王建的召见。荀子借此机会把到秦国等诸侯国考察的情况向齐国君臣一一作了介绍, 想让齐国君臣引以为鉴,修王政、整国力, 施行“ 胜人” 之道, 争取一统天下。荀子对齐相说:“ 今相国上则得专主, 下则得专国, 相国之于胜人之势, 亶有之矣。然则胡不驱此胜人之势赴胜人之道, 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 与之参国政, 正是非? 如是, 则国孰敢不为义矣? ” 又说: “ 贤士愿相国之朝, 能士愿相国之, 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 是一天下也。” 并且指出, 宰相也有宰相的职责, 那就是选择各部门的长官, 总管一切事务的治理情况,规定朝廷中所有官吏的职分, 考核他们的功劳, 评定他们应得的奖赏, 到了年终, 把他们的成绩功劳呈报给君主, 称职的就留用, 不称职的就罢免。同时还要注意去寻找仁慈宽厚而明通事理的贤士去辅佐君王,尚贤使能, 同他们一道参与国政, 判断是非, 否则, 国家就会出现“ 女主乱之宫, 诈臣乱之朝, 贪吏乱之官, 众庶民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 , 这样还能能治理好国家吗?荀子还向齐国的君臣告诫说: “ 今巨楚县(悬) 吾前, 大燕吾后, 劲魏钩吾右, 西壤之不绝若绳, 楚人则仍有襄贲、开阳以临吾左。” 这就是说, 齐国的前面有强大的楚国, 后面有强大的燕国威胁, 左边有强大的魏国不断侵扰,西边的国界也像一根断裂的绳子, 左边又与楚国的襄贲( 今苍山县长城) 、开阳( 今临沂) 二县相邻。齐国如果不实行“ 胜人” 之道, 将有被瓜分的危险。
荀子总认为齐国有可能恢复往日的威风, 而且对田单是充满希望的, 所以才以“ 强国之术” 进说田单。其实, 此时的齐国政治集团已经不允许田单施展才华,况且田单的政治才能也远比不上他的军事才能。齐王建身边有一群妒贤嫉能的谗臣, 经常离间齐王建和田单的关系, 甚至说田单阴怀取代齐王的异志, 逼迫田单不得不“ 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 。后来齐王建杀了一群谗臣, 但事实上已经挫伤了田单的政治热情。当时, 君王后在襄王去世后掌握了实权, 虽然史称她“ 君王后贤, 事秦谨, 与诸侯信” , 但她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不可能有振兴国家和统一天下的大志和能力。荀子进言齐相的内容是很不利于君王后和那些谗臣的。面对“ 女主乱之宫” 、“ 诈臣乱之朝” 、“ 贪吏乱之官” 这样的字眼, 他们怎能不憎恨而陷害荀子呢? 所以, 荀子不得不离开齐国, 离开他心目中的圣地— “ 三为祭酒” 的稷下学宫, 再次来到了楚国。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 齐人或谗荀卿, 荀卿乃适楚, 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史记• 春申君列传》还记载: “ 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子为兰陵令。”正当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时, 楚国乘机兼并了鲁国。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 5 5 年) , 楚国为了控制北部边防, 始设兰陵为县治, 楚相春申君聘任荀子为兰陵令, 这充分显示了对荀子的信任。这一年, 荀子五十九岁。
兰陵既是鲁国季孙氏的采邑, 又是鲁国的次室, 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发达。楚建兰陵县的地域很大, 包括今天鲁南的大部地区、曲阜以南、东至海,是楚国的一个战略要地。荀子到任后, 积极推行他的“ 明分使群” 、“ 隆礼尊贤” 、“ 平政爱民” 等主张, 不到两年时间他就把兰陵治理得井井有条,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政绩,赢得了上下的赞服。荀子还利用时间进行讲, 把稷下讲学之风带到兰陵。韩非、李斯、陈嚣等人就是在这个时间里,慕名来到兰陵从师荀子的。正当荀子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的时候,却遭谗言陷害。有人向春申君黄歇进谗言说: “ 汤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 孙卿贤者也, 今与百里地, 楚其危乎! ” 春申君轻信了谗言之后,便辞退了荀子。这一年,荀子已经六十二岁了。
荀子带着他的弟子李斯和陈嚣离开楚国, 来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故里赵国, 受到赵孝成王的热情接待, 被视为上客。《义兵》篇记载,荀子曾和赵国的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兵法。临武君认为, “ 兵之所贵者势利也, 所行者变诈也” 。荀子认为临武君的见解不对, 用兵最根本的一条不是“ 诈” , 而是使民心一致, 争取民心的归向。他说: “ 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 士民不亲附, 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 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民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他又说“ 仁人之兵” , 是天下的民心所向,能使“ 百将一心, 三军同力” , 从而无敌于天下。接着赵孝成王和临武君向荀子问起军队和建设用兵之道。荀子说,军队建设同治理国家一样, “ 君贤者其国治, 君不能者其国乱;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 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 乱者弱, 是强弱之本也。” 只有“ 隆礼” 、“ 贵义” , 全军才能上下一心, 步调一致, 这就是最好的用兵之道。
孝成王和临武君又向荀子提出“ 为将” 的问题。荀子答道: “ 知莫大乎弃疑, 行莫大乎无过, 事莫大乎无悔。” 意思是说, 放弃无把握的计谋是最大的智慧, 不犯错误的行为是最好的行动, 办事而不后悔就是最妥当的了。他还具体提出“ 六术、五权、三至、五无旷” 的战略战术思想。
荀子议兵的见解, 虽然得到孝成王和临武君等大臣的赞同,但事实上并不甚理解, 甚至他的弟子陈嚣都向荀卿提出疑问:“ 先生议兵, 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 义者循理, 然则又何以兵为? 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荀子回答说: “ 非( 汝) 所知也。彼仁者爱人, 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 义者循理, 循理故恶人之善之也。彼兵者, 所以禁暴除害也, 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 所存者神, 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 莫不说( 悦) 喜。” 荀子重申了“ 礼义教化” 对于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 强调指出“ 有以德兼人者, 有以力兼人者, 有以富兼人者” , 但是“ 以德兼人者王, 以力兼人者弱, 以富兼人者贫, 古今一也” 。李斯也对重仁义还是重权谋, 与荀子发生严重分歧。荀子对李斯重权谋而轻仁义的思想,认为是本末倒置,是致乱的根源。
荀子强调军事手段与道德政治相结合, 有他合理的因素。但他过分夸大了“ 礼义教化” 的作用, 认为政治的作用比军事力量更为根本,并且对军事特点与作用估计不足。这或许就是赵国君臣不能接受他的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荀子在赵国议兵期间, 春申君的门客中有人向春申君进谏说: “ 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 管仲去鲁入齐, 鲁弱而齐强。故贤者之所在, 君尊国安。今荀卿天下贤人, 所去之国, 其不安乎? ” 春申君使人聘荀卿。
荀子由于受到春申君的不明之冤,心灰意冷, 执意不从, 但是念起与春申君十多年的交情,还是写了一封长信让使者交给春申君。信中尖锐地讽劝春申君, 希望他要明辨是非, 明察秋毫,不要轻信谗言; 要警惕奸佞小人的阴谋诡计,辨别真伪, 区分忠奸, 不要以瞽为明, 以聋为聪, 以是为非, 以吉为凶。春申君派人多次向荀子道歉,并恳请他尽快返回楚国继任兰陵令。赵孝成王为感谢春申君派兵救赵解邯郸之围,也敦促荀子回楚国赴任。荀子在父母之邦虽被尊为“ 上卿” , 但“ 礼秩如卿,不治事”,考虑不如回兰陵治理一方,以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楚考烈王十二年( 公元前2 5 1 年) , 六十三岁的荀子由赵回楚, 继
任兰陵令。
荀子复任兰陵令, 继续推行他的政治路线和利民政策, 实施礼义治县。荀子要求大小官吏廉洁勤政, 守法自律, 严格遵守统一的制度;要求商人忠厚诚实不欺诈; 要求工匠按时砍伐, 充分发挥技能, 不偷工减料;鼓励农民不误农时,尽力耕种,争取多打粮,打好粮。在用人制度上, 荀子坚持“ 尚贤使能” 的原则。荀子认为德是第一位的, 只有认为他“ 贤” , 才能使用他的“ 能” 。荀子说: “ 取人有道, 其用人有法。” 又说: “ 知虑取舍, 稽之以戒, 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意思是说,要加强对下属的管理,建立责任制,推行考核制度。在农业方面,荀子提出“ 强本而节用”、“ 轻徭薄赋”、“ 计利而蓄民” 等主张, 推行一夫百亩的授田政策, 轻徭薄赋, 保护民力。设“ 司空” 管理水利, 设“ 虞师” 管理自然资源和多种经营,设“ 田师” 指导和监督农业生产, 设“ 乡师” 指导畜牧业和植树造林。同时, 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多种经营,并且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开垦荒地。
荀子治理兰陵前后十七年之多, 内修政务, 吏清民富, 政通人和,正如荀子所说: “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 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 公元前2 3 8 年) , 楚国发生内讧, 春申君黄歇被李园所杀,七十六岁的荀子因而被免官。
荀子治理兰陵前后近二十年, 被废止兰陵令后, 特别留恋兰陵, 于是便居住在兰陵东南的小山村孙楼,著书立说授徒。
荀子在兰陵收徒授业, 传《五经》之义, 授“ 帝王之术” , 论“ 修身、治国、平天下” 之道。把《诗》学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把《易》学传给楚人缪和( 司马贞《史记索隐》: “ 缪氏出兰陵。” ) 和陆贾; 把《春秋》、《左传》传经弟子张苍。其弟子李斯、韩非学有所成后, 分别到了秦国、韩国,李斯成为政治家, 并且担任秦国丞相, 韩非成为哲学家和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先秦诸子中, 最重视“ 礼” 的数孔子和荀子。孔子的“ 礼” 在一定程度是显示出对传统礼制的维护和依恋。而荀子的“ 礼” 已完全超越了传统, 在政治、法律、哲学、文化及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 都做出了创造性的阐释。可以说, 荀子创建的这个“ 礼” 的理论框架, 成了中国封建文化模式的雏形。荀子认为,礼是人与自然对应的产物, 产生于人类的生存需要。人类不能无欲, 而欲望的满足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物欲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生存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不使满足欲望的追求损害人类根本利益,先王制定礼仪, 既适应满足人的欲望又将其
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荀子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学术的精华, 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 他在强调“ 礼” 的同时, 也把法的功用估计得极高。他说: “ 法者, 治之端也。” 愈到晚年, 他的法术思想便愈加成熟, 愈加系统。这对他的学生韩非的思想影响是很深刻的,对韩非法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荀子反对传统的“ 天命” , 肯定“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 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承认人能通过“ 天官” ( 威官)和“ 天君” ( 心) 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 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辨别和验证。认为认识上的“ 公患” 是“ 敝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 为要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必须使心“ 虚壹而静” 。但又把“ 心” 看作“ 形之君也, 而神明之主也, 出令而无所受令” 。反对鬼神迷信, 否定鬼神存在, 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光辉。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 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和孟子“ 性善” 说相对立, 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 恶” 的, “ 其善者伪也” , 要有“ 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 , 才可以为善, 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 王霸并用, 坚持“ 正名” 之说, 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 主张“ 法后王” ; 强调封建等级制,反对世袭制, 提出“明分使群”来说明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起源。在经济上, 他提出了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 省工贾, 重农夫” 的主张。
其“ 正名” 学说包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论。为驳斥墨子的“ 非乐” ,曾作《乐论》, 系统论述了“ 礼乐” 思想。认为“ 人不能无乐” , 强调“美善相乐”。他特别重视学习, 强调学以致用。他说: “ 学不可以已。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又说: “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契而舍之, 朽木不折; 契而不舍, 金石可镂。” 这成为学习者的座右铭。
荀子的晚年是在政治逆境中度过的。从《荀子• 成相篇》等篇章中, 可看出他晚年的心境。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 荀卿嫉浊世之政, 亡国乱君相属, 不遂大道, …… 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 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荀子写的这“ 数万言” , 汉朝刘向校定为三十二篇,称为《荀卿新书》; 班固《汉书• 艺文志》称为《孙卿子》;《隋书•经籍志》著录《孙卿子》十二卷; 唐朝杨倞改称为《荀子》,编为二十卷, 并为之作注, 这就是流传到现在的《荀子》二十卷三十二篇。这三十二篇中, 《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向》六篇, 系荀子弟子所记述。荀子的这些著作,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 阐述认识论的有《解敝》; 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 阐述伦理政治思想的有《性恶》、《礼论》、《五霸》、《王制》等篇; 阐述教育思想的有《劝学》、《修身》。《非十二子》是对先秦各学派的批判性的总结。《成相》篇以赋体文学形式, 宣传为君、治国之道。《赋篇》包括五篇短赋,是一种散文的赋体,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总之, 这是一部相当完整的著作。我们今天捧读, 仍感到它既质朴又妍丽,既儒雅又雄奇,既平实又深奥。
荀子死于何年, 现已不可考, 目前有三说, 均是一家之言, 孰是孰非, 有待进一步考证。后人曾在荀子传道授业的地方建学堂,并将此地起名“ 学子汪” 以示纪念。荀子墓位于兰陵东南二里许。北宋末年, 宋徽宗封荀子为兰陵伯; 政和年间( 1 1 1 1 - 1 1 1 7 年) 建祠以祀。清道光年间( 1 8 2 1 - 1 8 5 0 年) 补建荀子墓碑,概述荀子生平。清光绪三十年( 1 9 0 4 年) 山东巡抚周馥自己捐银勒石纪念。1 9 7 7 年, 兰陵荀子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荀子的一生, 是倾注于讲道论学而又密切关心世运的一生, 是充满“ 笃实光辉” 的一生。他通过对诸子学说的批判, 也包括对儒家不同学派的批判,既吸取了这些学说中的合理因素, 又讽其糟粕, 扬长弃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 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 不只是在当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 虽然常常受到偏重于社会伦理道德或修齐治平的政治理论等偏颇观念的排斥, 但兼百家之学而具辉煌理论成就的荀子之学并没有被历代思想家所淡忘,而是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对于荀子的重要地位, 近代思想家谭嗣同曾予以高度评价: “ 两千年之学, 荀
学也。”
荀子在兰陵执政近二十年, 后在此著书立说、授徒、终老其地。他不仅把先进思想, 而且把先进的文化也留给了这方热土, 使这里既有鲁文化儒家的正统性,又有齐文化百家争鸣的开放性, 因此形成了苍山兰陵文化的多样性。正是由于受荀子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苍山这块土地上人才辈出, 涌现许多历史名人。两汉时期有十余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二十余人。著名的有浮丘伯、孟卿、孟喜、萧望之、疏广、疏受、匡衡、何承天、何逊、鲍照、鲍令晖、萧道成、萧衍、萧统…… 而且代不乏人。汉代大学问家刘向就说过: “ 兰陵多善为学, 盖以荀卿也。 ”

上一篇:“凿壁偷光”的匡衡      下一篇:宗圣曾参
免费注册 | 会员服务 | 服务说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 电话:010-81958678  加盟热线:15801038369
神州行自助公寓联盟  山东苍山站:15505395288 13220660604
在线服务QQ:852660719 82070616 邮箱:852660719@qq.com
版权所有 神州行自助公寓联盟 鲁ICP备07004453号
专业提供自助公寓、酒店式公寓、短期租房、房屋托管、加盟合作和在线预订
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委员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酒店管理协会成员单位